积淀七十年 腾飞百年梦 ——记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建院七十周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如沧海一粟。七十年间,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汇聚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人才,他们陆续成长为JDB电子官方网站的基石和砥柱,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医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的前身是 1954 年 9 月 14 日成立的北京大学院基础医学部,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基础医学也悄然进入中国。在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成立前后,基础医学已经在中国有所发展。北医最早的基础医学师资力量是由一批留学德国、日本的专家学者构成,抗战开始后又吸纳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一些英美教育背景的学者,充实了基础医学学科的师资基础。1954 年基础医学部建立以后,北医的基础医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5 年 5 月,北京医科大学成立,基础医学部正式更名为JDB电子官方网站,从此拉开了JDB电子官方网站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 2000 年和北京大学合并后,JDB电子官方网站借助北大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慷慨相助,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为北大医学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值此北京大学医学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回顾学院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对学院厚重历史的梳理,也是北大基础医学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的纪念。
学科初创,百年奠基
现代医学,是于 19 世纪中叶由教会系统的欧美医师逐渐传入中国。教会医院多以民众的医疗服务为主要的业务,虽有一部分医院开办医学校,但规模很小,师资也不足,所以基础医学研究在中国很晚才诞生。1912 年 10 月 26 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北医的基础医学学科也随之开始发展。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动荡,办学资源十分稀缺,基础医学学科初创者筚路蓝缕,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抗战之前,北医各教研室主任主要由德国、日本的留学归国学者组成。抗战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度停办,沈寯淇等一大批教授从协和进入北医,大大加强了北医基础医学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有识之士,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继续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强调基础教育和临床学科的结合,以及基础学科内部的交流和学习。此时的基础学科建设都是围绕医院进行,学科名称与医院科室相对应,如病理科、生化科等。以病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例,病理学教师需要和临床医师一起讨论,且经常到中日医院、郊区农村等地进行解剖实践。这一阶段的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师,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配合学校参加兄弟院校的建设,积极参与民众健康和疾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北医基础医学的坚实基础。
成立学部,设置专业
1952年北京医学院成立,招生规模扩大,基础医学各教研室教学任务随之扩大。1954 年 9 月以前,生理、生化、药理、寄生虫、解剖、组织、病理、微生物 8 学科设在城内西什库。生物、物理、化学三个教学组设在城内沙滩,组成医预科。1954 年 9 月 14 日,为了发展基础学科,促进医学发展,根据北京医学院的总体设计,成立基础医学部,归属北京医学院领导,相当系级建制。当时的基础医学部下设 14 个学科,其中 8 个主要学科是北京医学院原有的基础医学类学科,一律改名为教研组,医预 3 个组仍为教学组。除以上 11 个教研(学)组外,还并入了体育、俄文、拉丁文三个教研组,共为 14 个教研(学)组。1954 年 12 月,基础医学部(包括沙滩医预科部分)迁至城外新校址,医预科随之取消。
从 1954 年 10 月至 1955 年 10 月,基础医学部实行部主任负责制,正副主任分工负责领导各项工作,同时建立部主任办公例会制度。
基础医学部刚刚建立时,最大的困难是学科领头人年纪大,素质差别较大。因此培养优秀的师资成为当时学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部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爱国热情的英美博士,如后来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思职教授,以及王志均、李肇特、丁延衸、林振纲等著名学者。他们成为了之后北医基础医学学科的中坚力量。同时还引进了一批苏联专家,如病理生理学教授费尧道罗夫、生理学讲师马玖施金以及药理学讲师维协洛娃。
1955 年 11 月 , 基础医学部委员会建立,是基础部的决策组织,部主任办公例会照例召开。1955-1956 学年度,曾组织基础部教学法委员会,后来委员会成立两个小组:生理组、形态组。北京医学院还成立了科学研究委员会,林振纲、马文昭、沈寯淇、刘思职、臧玉洤五位教授担任委员,基础部未单独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由该五位教授组成“科研委员会基础部小组”,领导了基础部科研工作。1956 年 11 月,基础部党总支成立,下设五个教研组党分支部,九个学生党分支部。
1956 年 1 月,基础医学部根据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精神进行了调整,为林振纲、王志均等担负主要行政领导职务的专家配备助手并减少讲课时数,充分发挥了老专家的作用。到 1956 年,基础医学部已拥有 6 位一级教授:马文昭、臧玉洤、刘思职、沈寯淇、林振纲、王叔咸,1 位二级教授:张昌颖,其中马文昭、刘思职两位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在大量引进优秀专家学者的同时,基础医学部十分重视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专业的设置,积极进行专业调整,经优化最终确立解剖学科、生物化学科、生理学科、药理学科、细菌学科、寄生生物学科、法医学科、医史学科共 8 个学科。1955 年,北医教学方法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其中基础部分设形态学科教学方法研究委员会,包括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解剖、法医、生物细菌、寄生虫、局部解剖外科手术等教研组;生理学科教学方法委员会包括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生化、化学、物理等教研组。1954 年,刘思职院士主编《生物化学大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1964 年书名改为《生物化学》。
1960 年以前,基础部的任务是为各系低年级学生讲授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本身不设专业,没有学生从基础部直接毕业。1960 年 2 月,在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基础医学部改称基础医学系,并建立了生物物理、物理两个专业,开始招收学生,使基础部的性质和任务发生了变化。自此,基础医学系迅速发展,1977 年创办了基础医学专业(本科),为基础学科的师资建设和提升科研力量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科研与医学实践结合,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现实技术,是当时的基础医学部(系)一直追求的目标。1958 年,基础医学部要求基础学科与临床结合,基础学科的教师必须参与临床实践,与医务人员合作研究临床问题,或配合医务人员对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其中,生理教研组对针灸机制的研究推动了电生理的发展,修建了电生理专用屏蔽室,并开始招收电生理研究生。
改革发展,科教振兴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医学部(系)加快建立健全各学科体系,完善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各种实体机构成立壮大。1978 年 10 月 26 日,市委教工委京教字(78)248 号《关于北京医学院建立附属研究机构的批复》,同意北医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系和基础医学研究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扩大了教师队伍编制,又整合了科研力量,提升了科研质量。
1985 年 5 月,在北京医学院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后,基础医学系更名为JDB电子官方网站。在国家各部、委大力支持下,JDB电子官方网站不断发展壮大,渐渐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以发展多层次(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进修生)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人类生命科学和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科研中心,成为国家基础医学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研究人员 ) 的培训基地。1988 年,4 个学科被国家教委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物理学,先后经卫生部批准建立了 2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93 年,在JDB电子官方网站下设置了 8 个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理学系、病理学系、免疫学系、生物物理学系、组织胚胎学系、解剖学系、药理学系。1996 年,JDB电子官方网站成为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1995 年,原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后,JDB电子官方网站承担原北京医科大学 5 个学科群的重点建设项目。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同时,JDB电子官方网站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1985 年,在时任院长王谔教授的主持下,JDB电子官方网站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成立了院务委员会,重大问题由院务委员会集体决策。职称评审开始规范化,年轻的教师逐渐承担起重任,JDB电子官方网站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成果,教职工总数超过 700 人。
1978 年学院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1980 年开设医学实验大专班,1985 年JDB电子官方网站的生理学、生物化学专业被批准为全国医学院校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6 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王志均、韩济生、张昌颖等著名学者成为首批合作导师在此时进入博士后流动站。
这一时期JDB电子官方网站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十分活跃,承担着全校各学院、临床医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课和近 100 门必修课、选修课的繁重、多轨道、多层次教学任务,还为研究生院的数百名研究生开设高级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学院每年承担数十项校级、国家级培训计划,对数百名进修生进行培训。进入 90年代,各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研究,编著了很多质量较高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学需要的高等学校本、专科教材、参考书及辅导教材;结合教学手段改革,编制了新的多媒体软件教材;改造、重组了形态学科、机能学科及现代生物学、基础医学学科理论及实验教学,更新了实验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JDB电子官方网站还是进行继续教育的良好基地。多年来学院一直承担卫生部下达的为全国医学院校培训中青年教师的任务。1995-1999 年间,平均每年举办 10 项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项目,招收进修学员 200 余人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及进修学员 40 余人次,每年平均承担继续教育约 69 人次。
在教学改革方面,JDB电子官方网站也加快了步伐。1996 年,国家教委批准JDB电子官方网站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使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确保了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受到更好的训练。学院把“基地”建设与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医学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项目结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并申请到“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生理学课程改革”和“更新知识、探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新途径”三个课题,后两个课题还被列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学院教师还十分注意将科研中的新理论、新成果以及国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去,例如分子生物学发展较快,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在编写新的《生物化学》教材时,加入了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
在学生构成深刻变化、学生层次更加多样化的时候,学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JDB电子官方网站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982 年,基础医学系建立学生办公室。1983 年开设德育课,主要进行大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1984-1985 年间,学院创新性地首次开设学生干部培训班,通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这些活动形式逐步推广到全校范围,为探索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科研方面,JDB电子官方网站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跨学科研究队伍,获得了许多科研项目和奖励。1978 年,基础医学系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学科完成的优秀科研成果,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表扬奖的有 12 项,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表扬奖的有 5 项,获北京市科技大会表扬奖的有 10 项。1979-1999 年,基础医学系(院)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 14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 3 项,国家科学进步奖 4 项,部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114 项,其它省科技进步奖 19 项。1995-1999 年,JDB电子官方网站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42 项,共获科研经费 4500 余万元,其中承担“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 5 项,分课题 3 项,获准“973”项目经费 1170 万元;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 高技术项目”7 项,获经费 280 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2 项,获经费 1052 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8 项。1995-1999 年,JDB电子官方网站共发表科研论文 1500 余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90 余篇,被SCI 收录 100 余篇。此外,基础医学系(院)还组织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承担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如建立了癌研究中心,该中心当时汇集了一批日后的医学大家,如张礼和、陆道培、童坦君等等,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这一时期,JDB电子官方网站还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1983 年,生物物理教研室在关于人工膜理化性质的研究中发现了脂质体螺旋结构,被哥伦比亚大学生化教材采用,结构照片被 Nature 杂志选作封面,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5 年,北医心钠素的研究开创了心肺内分泌学的新领域,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86 年,“心钠素和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被中华医学会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1987 年,韩济生教授从观察人体针刺镇痛(AA)现象时空规律开始,进而建立 AA 动物模型,阐明 AA基本神经通路,找出与 AA 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5-HT 等)和神经肽(内啡肽等),初步阐明 AA 的神经化学原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 年 3 月 10 日,在张丽珠教授、刘斌副教授的带领下,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1988年 3 月 18 日 9 点 37 分,我国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的男婴在北医三院降生。1988 年,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应用国产原料制备生物素标记乙型肝炎病毒 DNA 探针。1990 年,生理教研室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获得三项部委级奖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的刘斌教授主编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试管婴儿”的专著。1993 年,陈慰峰教授发现 T 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在早期 T 细胞阶段,并证明胸腺细胞功能成熟于髓质区,髓质型胸腺细胞分阶段、呈阶梯性获得免疫功能。同年,马大龙、王晓民获得全国首届 “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的称号。1996 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侯纬敏教授领导下的研究人员,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地从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克隆出全长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均被美国的 Gen Bank(基因库)所接受,查讯号 U73174,欧洲的 EMBL(欧洲分子生物学库)和日本的 DNA data bank(DNA 数据库)也给予收录。童坦君院士细胞衰老分子机理等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998 年,庄辉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庚型肝炎病毒(HGV)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动物感染和流行病学研究,该课题荣获当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并入北大,建设一流
2000 年 4 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更名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合并办学后的JDB电子官方网站经医学部统一调整,设 9 个系、1 个研究所及 1 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02 年,数学、物理、体育等医学公共学课从JDB电子官方网站分出,归入公共教学部,学院开始了以基础医学教科研为主的新时期。
JDB电子官方网站在合校之后继续加强学科建设,按照学科发展设置系、所和研究机构。进入新世纪,JDB电子官方网站大力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以提升学院的整体研究水平。这一阶段引进的青年学者大部分都成为学院的中坚力量,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教授、朱卫国教授、周春燕教授,生物物理学系尹长城教授,生理学系管又飞教授、朱毅教授、汪南平教授,病理学系顾江教授,免疫学系张毓教授等。JDB电子官方网站将这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一直保持下来,形成了学院的持续发展动力。学院还引进了生物物理专业的王凡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韩晶岩教授、病理学系的尹玉新教授等,并培养了大批的青年学者。
经过长期积累与发展,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学科齐全,汇聚了大批优秀人才,师资力量雄厚。现设 13 个学系、1 个教研室、2 个研究所及 1 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 15 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创建校地联合的异地科研机构及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基础医学学科 2017 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 360 余人,其中教授 60 余人、副教授 110 余人。研究生导师 150 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40 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6 人,80 余人次入选国家各类人才计划。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秉持“注重能力、突出创新、加强实践”的育人原则。创新创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1977 年学院在全国最先建立基础医学专业,2001 年设立国内首个基础医学八年制专业。1996 年,基础医学专业成为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9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 年纳入教育部强基计划,获批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 个(基础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二级学科 16 个,拥有基础医学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4 个,近五年为国家输送基础医学专业优秀人才 1000 余人,国家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超过百篇。学院秉承北医“厚道”精神,持续探索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将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专业指导、视野格局、生涯规划、身心关怀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培养胸怀国之大者、可堪民族复兴重任的医学人才。
学院聚焦临床问题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推进与附属临床医院的人才双聘及基础医学 +X 的多学科交叉论坛,打造高水平 PI 团队,在心血管疾病与代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肿瘤、免疫与微生物、神经科学五大研究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搭建多学科融合学术交流平台,承担大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亿元,取得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发现,论文发表在 Nature、Science、Cell、NEJM 和各学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等转化医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获得多项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技奖励。
历经 70 年发展,今天的北京大学JDB电子官方网站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医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将延续北医百年辉煌的历史足迹,发扬“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在迈向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的新征程中奋力前行!